北京广东领跑前二,苏沪浙鲁川紧随其后
五大经济圈代表性城市排名出炉
10月18日,2024金融街论坛年会在北京正式开幕,本届论坛年会的主题为“信任和信心——共商金融开放合作共享经济稳定发展”。
本届论坛年会由北京市人民政府与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新华通讯社、国家外汇管理局共同主办,采取“主论坛+平行论坛+金融科技大会”活动框架,主论坛、平行论坛共设置25场议题活动、3场投融资对接活动,金融科技大会共设置17场活动。
10月22日,金融街论坛年会金融科技大会上,由四川省金融科技学会联合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微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创新研究中心及四川天府新区管理委员会共同编制,天眼查提供数据支持的《2024中国金融科技指数——金融科技行业发展报告》重磅发布!
![](/__local/A/28/8C/4230EB6DB77B88EA7605FC25D6F_373A073D_3B568.jpg)
本期报告分为三大板块,首篇以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背景,聚焦“金融科技”和“科技金融”两大话题进行纵深延展。接下来,依托科学严谨的指标体系和丰富详实的数据资源,从行业基础环境、科学技术资源以及金融科技市场三个方面进行评估,衡量了国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五大经济圈代表性城市的金融科技发展现状,并就区域优势进行了深度剖析。最后,通过数据求证提炼总结出当前金融科技行业的特点以及近一年的发展动向。
![](/__local/0/93/57/FD0EEBE74F4CB4CF6E9B9246964_A555407D_2B1F6.jpg)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
“金融科技”对话“科技金融”
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在这一战略背景下,报告聚焦“金融科技”和“科技金融”两大核心议题,深度剖析二者如何共生共荣,协同推动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并对所面临的主要挑战进行深入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以期为金融科技与科技金融共同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有益建议。
省(自治区、直辖市)及五大经济圈
代表性城市排名发布
迄今为止,指数已连续发布七年,北京、广东、江苏、上海凭借其坚实的发展基础,稳步推进,连续三年稳居排名榜前四强。2024年,浙江着力推动行业基础环境和科学技术资源发展,成功反超山东升至第五。山东在科学技术资源与金融科技市场方面有所下滑,排名第六。四川在科学技术资源和金融科技市场两方面保持稳健态势,同时在行业基础环境方面有所进步,排名第七。湖北在金融科技市场方面表现优越,上升一位至第八。重庆和河南分别凭借在金融科技市场和行业基础环境方面的亮眼表现,首次跻身前十,排名依次为第九和第十。
在此次发布的总指数结果中,四川排名全国第七,与去年持平,同时稳坐西部省份第一的宝座,在西部地区保持绝对优势。分指数方面,四川维持了在科学技术资源和金融科技市场方面的优势,两项分指数排名较去年相对稳定,今年四川出台大量金融科技相关政策,在政府维度进步明显,行业基础环境分指数排名跃升至第七。
总指数 全国NO.7 西部NO.1 | 行业基础环境 全国NO.7 西部NO.1 | 科学技术资源 全国NO.9 西部NO.1 | 金融科技市场 全国NO.5 西部NO.2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当前,区域经济圈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增长极的重要角色。报告依据相关政策文件选取五大经济圈及其代表性城市,延续省份分析的指标框架,对其金融科技发展状况进行排名和优势分析。总体来看,我国各经济圈发展仍不平衡,其中京津冀首都经济圈和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圈领跑前二,长三角经济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中游城市群依次排名第三、第四、第五。
成都作为西部重要中心城市,其总指数排名位列第六,在行业基础环境、科学技术资源和金融科技市场三个维度分别排名第六、第九和第四。成都大力培养“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致力于为金融科技产业奠定人才基础。在金融科技的发展浪潮中,成都正以独特的地理优势和教育资源,成为西部地区金融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指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成都已有6所院校开设金融科技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成都也在不断探索创新,如西南财经大学携手电子科技大学于2023年共同开设了“金融+科技”高层次人才联合培养项目,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双方通过课程共建、师生互派、交叉融合等多种方式加强两校在金融科技领域的全方位交流合作,形成了“新财经+新工科”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金融科技行业培养了一批既懂金融又懂技术的高素质人才。
行业特点聚焦 前沿趋势洞察
![](/__local/D/89/4A/1346007895C9468E2EA9D3BBC3E_B44AD566_6F3FC.jpg)
金融科技产业在飞速发展的背后,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过去一年金融科技行业的发展变化呈现出以下五大特点:
►
特点一:金融数字化转型需要科技武装与数据加持,银行业谨慎试水数据资产融资
数据要素不仅是金融科技下一阶段发展的重点,更是与金融科技一同成为当下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驱动力。目前已有多家国有银行及股份制银行争先抢占赛道,但金融行业的转型创新需要在“效率”和“安全”之间找到平衡点,“数据要素×金融服务”仍道阻且长。未来数据资产融资还需要解决数据确权、评估、合规、安全等诸多难题,前方一片蓝海,有待各方共同探索。
►
特点二:政策驱动下加速前行,算力建设为人工智能保驾护航
步入AIGC时代以来,AI大模型发展迅猛,导致了算力需求持续飙升。在学术领域,聚焦算力主题的相关论文数量呈明显增长趋势,为算力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虽然算力发展势头迅猛,但仍有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如何进一步夯实算力底座,推动人工智能实现突破,对于金融行业乃至千行百业都是一项重要的议题。
►
特点三:金融科技企业“扎堆”粤鲁两地,行业上市公司盈利性有待提高
近年来,国内金融科技企业数量增长迅猛,其中山东和广东两地企业总数占据了行业的“半壁江山”。粤鲁地区能成为金融科技企业的聚集地,得益于两地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坚实的人才基础。聚焦资本市场,当前金融科技上市公司整体盈利情况有待提高,北京地区在数量和盈利性上均领跑全国。未来各地发展金融科技产业,不仅要重视金融科技企业“量”的增加,也要注重“质”的提升。
►
特点四:金融科技人才缺口仍存,供需两端双向奔赴优化人才培养机制
金融科技行业已经自萌芽探索期走出,正从高速增长期逐步向高质量发展期过渡。但金融科技行业长期以来人才需求居高不下,供需缺口常年存在。为解决此问题,各大院校大力培养金融科技人才,由于金融科技作为金融与科技的交叉学科,开设相关专业的院校类型以财经类、综合类以及理工类为主。未来,业界与高校应协同进行人才培养,进一步加强教育资源与行业需求的紧密结合,合力打造符合市场实际需求的金融科技人才队伍。
►
特点五:项目总数首现下降拐点,区域集群效应持续凸显
2024年我国金融科技投融资项目数量首次呈现下降趋势,一方面反映出了企业投资意愿的减弱和经济高速增长后面临的挑战;另一方面,适度的融资规模缩减也标志着我国正从高速扩张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是金融去杠杆、优化信贷结构的积极信号,有助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从区域分布来看,北京和广东两地在投融资项目数量上全国领先;从细分技术领域来看,人工智能项目的投融资热度高居榜首。
《中国金融科技指数》的发布对我国金融科技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政府而言,能够反映区域金融科技发展状况和整体实力,为地方政府及监管部门立足本土资源禀赋,探索地方特色金融科技发展道路提供有益参考;对学界而言,能够形成动态的金融科技数据库,为学术研究提供客观详实的数据支撑;对资本而言,能够持续跟踪最新动向并分析未来投资趋势,为金融市场决策提供量化指标,提升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对业界而言,能够帮助从业人员了解行业整体市场规模、状况等,为企业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和可行路径提供重要依据。
历经七载沉淀,《中国金融科技指数》已成长为目前国内指标覆盖面最广、时间跨度最长的金融科技指数。未来,编撰团队将坚持执数为笔,以文为墨,通过数据深入剖析金融科技的发展脉络与逻辑体系,推动金融科技更有效地赋能实体经济,力争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添彩!
(初审:骆岭 杨瑶 | 复审:谭敏 | 终审: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