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人才培养 学生工作 正文
    【西财金融学子风采】杨钟祎: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
    信息来源: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28日 11:25

    个人简介: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2019级博士研究生(光华博士创新项目)

    研究方向:普惠金融、数字金融、支付经济与数字货币

    科研成果与奖项:在《管理科学学报》、Finance Research Letters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篇;参与出版专著或译著共4部;参加中国金融学年会、气候风险与金融市场前沿论坛、中国支付清算论坛并作主题报告;曾获校优秀学生干部、优秀研究生奖学金、中国支付清算论坛优秀论文奖等荣誉奖项。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觉得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的‘治学三境界’就是对读博和科研过程的最贴切描述”,柳湖畔的本硕博学习让杨钟祎对他的求知探索之路有了这样的认识,“对未知的迷茫、不放弃的追寻到豁然开朗的顿悟。”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科研是对未知的探索,因此阶段性的成功和失败都是常态。”杨钟祎的科研之路并非平坦的康庄大道,而是一场披荆斩棘的翻山越岭。

    从本科到博士,杨钟祎均就读于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专业,尽管对学科理论的长期钻研让他有了敏锐的金融直觉,善于联系理论框架与金融实践,但相比于有理工或统计背景的同学,杨钟祎深感数理基础与编程能力的薄弱带给他的局限性。“读博之初,很多idea都没有办法实现,主打一个眼高手低。”当周围的同学已经在着手开展科研时,杨钟祎在从零开始学习编程、学习缺失的数理知识,这一度让他对未来的科研征程丧失了信心。

    在研究方向的选择上,也并非一帆风顺。最初,杨钟祎致力于研究支付经济学。“金融是研究不确定条件下资源的跨期配置,这个‘配置’过程中,就一定涉及资源的交易和转移。传统金融研究框架下,一直假设交易和转移的过程是完美的,对交易成本、交易摩擦存在忽视,支付经济学就是探讨交易机制的不完备性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杨钟祎认为这个研究既是对理论体系的补充完善,也是金融实践中的重大问题。“但这是一个新兴领域,尚未有成熟的理论体系,可以参考的研究范式也不多,用来做实证的数据也很匮乏。”杨钟祎在尝试一段时间后,发现这个方向的研究需要“平地起高楼”,更适合成熟的科研工作者,对博士生而言是一座难以攀登的高峰,在方向选择上陷入了迷茫。

    硕博贯通之初的诸多困难,让杨钟祎产生了放弃读博的念头。“要感谢统计学院的谢小燕教授,让我坚持了下来。”杨钟祎在本硕博三个阶段的统计课程都是由谢小燕老师讲授的,时年六十多岁的“谢妈”依然奋斗在教学科研一线,这份赤诚的热爱让杨钟祎有了向困难挑战的勇气。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我深知自己的初始禀赋有限,但我希望能在自己的预算里,做好人生的优化问题”,杨钟祎选择用更多的努力和积累去弥补缺失的部分,“这一定是个长周期的过程,但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

    在数理知识与编程技能的学习上,杨钟祎坚持从底层开始学起。“我在写第一条程序的时候,都不知道有‘包’可以调用,都是基于底层逻辑去实现这个算法”,尽管在入门上花费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但杨钟祎认为这对透彻地理解研究方法有很大的帮助,“科研工具的使用要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才能从本质上理解每一个步骤的意义,做到融会贯通。”而对于研究方向的选择,杨钟祎根据导师童牧教授的建议,关注中国金融实践中的现实问题。“我主要通过认真研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精神,结合对研究现状的梳理,找到一个既能补充理论体系又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点”,最终杨钟祎将研究方向定在了普惠金融与数字金融,“要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缓解金融成本高企引致的金融不可及和金融不可用等金融排斥现象是关键的举措,数字金融则是加强金融普惠性的重要手段。”在确定研究大方向后,杨钟祎持续深入探讨基于数字化技术的数字金融与基于社会网络关系的民间金融在缓解金融排斥、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方面的功能差异,产出了一些阶段性成果。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这个艰难的蜕变过程中,导师童牧教授是他前行路上的栉风沐雨。“童老师在教导学生方面坚持授之以渔的理念,他并不急功近利地追求科研成果,而是引导学生形成科研‘造血’能力。”从问题的提出、文献的检索、理论的梳理、研究思路的设计到研究方法的实现,童教授要求杨钟祎踏实地践行科研的每一个步骤,不投机取巧、不偷工减料。除了科研指导外,童老师在为人处世方面的言传身教也令杨钟祎受益匪浅。“童老师低调的处事作风,冷静的学者气质,以及专注力和执行力,都对我起了很强的示范作用。”杨钟祎表示,童教授教会了他“取象于钱,外圆内方”,内心要存有棱角分明的信念、明辨是非,对世界则要圆润温和、懂得适度的妥协。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杨钟祎在采访过程中很好地诠释了这句古语。他会认真地思考,耐心地倾听,并仔细地回答着我们提出的问题。在与他交谈时,他总会不急不慢,微笑看着对方的眼睛,让人感觉到春风满怀的舒适。这一种学者气质,我想,很大程度是受到了童教授的熏陶吧。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科研是一个厚积薄发、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们能做的是精心育苗,然后静待花开。”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与积淀,杨钟祎产出了一些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杨钟祎的第一篇论文发表于SSCI(Q1)的Finance Research Letters期刊,目前已是高被引论文。“很遗憾,只做了一点微小的工作”,这是杨钟祎在师姐的指导下进行的第一次学术经历,主要充当师姐的科研助手,“但它是我的科研‘初恋’,让我对科研的全过程有了最初的认识。”在第一篇论文发表后,杨钟祎再接再厉,历时2年、经过3次返修,于《管理科学学报》发表了自己的第二篇学术论文。这篇论文是国内首个将微观用户交易行为、中观支付服务竞合以及宏观货币理论联系起来的研究,把微观用户行为与货币形态变化纳入货币研究框架的同时,也为央行数字货币的功能定位与推广实践提供了启示。“合作者邱甲贤老师长期从事支付工具相关研究,童牧老师对货币经济理论有深刻理解,雍驰老师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杨钟祎认为正是因为不同学术背景的学者碰撞交流的火花,才能让这项极具价值的交叉学科研究成果顺利诞生。

    目前,杨钟祎的最新论文《家庭消费保险:民间金融与数字普惠金融的功能边界》在第二十届中国金融学年会上,经同行评议后推荐投稿至某经济学类知名期刊。“这篇论文系统性地探讨了民间金融和数字普惠金融在强化家庭消费保险能力方面的互补性功能,为明晰金融结构变化与金融科技发展对家庭消费行为的影响提供了研究支撑,也对由金融体系深层次改革促进社会发展转型提供了新的启示。”杨钟祎认为,在数量型与价格型的金融政策促消费效应减弱的当下,通过金融体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结构型”的政策工具是应对国际经济形势变化与新冠肺炎疫情后内需不振的重要思路。

    科研之外,也要做个有格局的人

    庸常之中,微芒不朽。除了科研之外,杨钟祎也喜欢投入大量的时间从事他热爱的事情。“本科时,校团委的罗迪老师常常教育我们要做一个有格局的人”,杨钟祎在本科阶段参与了丰富的社团活动并长期担任学生干部,“并不是做每件事都需要一个目的,也不是任何事都要追求收获,‘热爱’就是唯一的理由。”

    杨钟祎曾担任“青春西财”公众号的总编辑,通过建设和培养优秀的媒体人团队,日以继夜地策划与实现每一期推送内容,从选题讨论、素材搜集、文案撰写到美工排版,每个环节精益求精,在极为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地生产优质内容。在杨钟祎与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青春西财”成为了四川高校团属媒体中的优秀典范,在引领青年思想方面广受好评。杨钟祎本人也因此曾受四川省学生联合会邀请,参与团省委相关新媒体的运营和编辑工作。这不仅为他的实践经历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他校园记忆的精彩篇章。除此之外,杨钟祎热爱文艺活动,他不仅多次为校园大型艺术表演进行文创设计,也参演了校史剧《光华》和起点话剧团的多个专场剧目。既忘鸥鸟情相狎,兴适琴书趣独穷,虽然丰富的校园生活一度让杨钟祎的学习与科研时间非常紧张,但他确信,在青春年华为热爱拼搏一场是一件非常“有格局”的事。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目前是杨钟祎在柳湖畔求学的第三个阶段,他始终如一地保持着对金融学术研究的热情,尽管这个探索未知的过程充满艰辛与不确定性。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汗与泪并不总能及时兑现为成功,但它们氤氲在杨钟祎成长的空气里,让他的西财青春充盈而饱满。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人生是一场伟大的冒险,杨钟祎带着对世界的好奇继续奔跑!

    (初审:倪灵运 骆岭 杨瑶 | 复审:谭敏 | 终审:李原)